备灾救灾工作简介
备灾救灾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的重要职责,全国各省红十字会正在依法加快备灾救灾和红十字应急网络的建设。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红十字应急救援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把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或物资库建设列入当地防灾减灾规划统筹考虑。
海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风灾、水灾、旱灾、风暴潮、地震、龙卷风、冰雹、虫灾、火山喷发等在本省均有发生,其中台风、洪水、干旱为我省的重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自然灾害居全国第一,其所造成的损失占全省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60﹪以上。从1950年到2012年,在本省登陆并造成严重破坏的台风达百次之多,平均每年1.8次。其次是水灾和地震灾害,从历史资料看水灾和地震灾害在海南不可低估。1605年海南琼山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大地塌陷变成海,72个村庄淹没消失。从理论上说,海南海口附近(琼山)的地应力积聚达400多年,一旦释放将有大地震,级别在7级以上。海南地质构造,东北方向的滨海大断裂带、西北方向的红河大断裂带交叉区域,新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区域,具有大地震之背景。2010年的特大洪灾,强降雨导致海南16个市县受灾,全省1160多个村庄受淹,160余万群众受灾,紧急转移21万余人。倒塌房屋200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暴雨还使得海南境内的一千余座水库蓄水量急剧增加,一些水库出现险情。部分市县因为暴雨造成内涝和洪灾,全省电网主、配网均不同程度受损。
频繁的自然灾害破坏,成了对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个比较严重的制约因素。以1989年为例,全省国民收入105.2亿元,而自然灾害损失就占去38.4﹪,其损失之大,高于当年海南财政收入。倘若能够通过备灾减灾把自然灾害损失降低,则将有力地促进全省的社会经济更快地发展。
海南省各级党政领导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增强了备灾救灾意识,省政府多次召开减灾工作会议,制定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各部门、各级政府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有效的做好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的减轻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
海南省红十字会近几年来结合我省地处台风走廊、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以最大的努力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救灾备灾工作。近年来,全省各级红十字会经受住了多次大灾的考验,逐步建立了我省备灾救灾机制,提高了灾害救助能力,先后参与了印度洋海啸、南方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5省旱灾、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累计募集救灾资金约1.7亿元。2005年参与印度洋海啸救援,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最佳组织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共募捐9337.81万元,其中善款6814.87万元,物资价值2532.61万元,除了紧急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汇款1710万元并采购救援125万元物资运往灾区外,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4779万元重建了四川宝兴县穆坪镇“胜利爱心黄丝带小学”、宝兴县人民医院及什邡市云西镇思安小学等,被海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12年雅安地震,省红十字会紧急派出三亚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是我省唯一一支深入灾区救灾的队伍。同时,向社会募捐700多万元支持雅安灾后重建工作。
同时切实做好省内防灾减灾。几年来,面对“达维”、“浣熊”、“利奇马”、“海燕”、“威马逊”、“海鸥”等台风灾害和2005年的严重旱灾、2010年的强降雨水灾以及2013年万宁罕见冬季洪灾,省红十字会都能迅速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共参与救灾行动十余次,累计向受灾家庭提供救灾款物共计4000余万元。2010年重大水灾后,省红十字会利用募捐款分别在琼海和万宁建设了8栋防洪楼和3条爱心路。2013年“海燕”和万宁洪灾,8栋防洪楼成为了当地灾民的安置所,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我省文昌市登陆,全省8个市县不同程度受灾,台风中心经过文昌、海口灾情十分严重,面对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省红十字会一方面竭尽全力抗风救灾,主要领导亲自带领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组织搭建帐篷和转移受灾群众;另一方面紧急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报灾情、向社会发出呼吁,募集价值近千万元的物资发放给受灾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人道力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电话:0898-65331824,65331817,65366647,65359682 传真:0898-65304627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 白龙南路43号 海建大厦 副楼2楼 琼ICP备05001869号-1
帐户名称:海南省红十字会,帐号:2201020329200222339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海口市新华支行